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济南站长网 (https://www.053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产品 > 正文

张小龙:好产品就不应该黏住人

发布时间:2016-11-04 03:50:56 所属栏目:产品 来源:i黑马
导读:副标题#e# 好的工具就不应该黏住人,是应该帮助用户非常高效率完成他的任务,而不是说用完了还要拿到手里玩一会儿、多用一会儿,那不是一个很高效的表现。 如果就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产品做出评选的话,一定有个位子是属于微信的。这自然离不开它的缔造者张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张小龙:好产品就不应该黏住人

好的工具就不应该黏住人,是应该帮助用户非常高效率完成他的任务,而不是说用完了还要拿到手里玩一会儿、多用一会儿,那不是一个很高效的表现。

如果就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产品做出评选的话,一定有个位子是属于微信的。这自然离不开它的缔造者张小龙对产品所抱有的极致追求,除此之外,最为外界津津乐道的还有这位“教父”级产品经理的低调。

正是因为他的低调,我们难以窥探其成功的秘诀。于是,他的偶尔演讲、言论每次都能形成《圣经》般的聚合效应,引起人们驻足围观。

最近,在微信内部举办的“领导力大会”上,张小龙发表了演讲,以过往经历阐述了自己对产品与管理的思考。一方面,他重申了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也打破了外界对其产品之神的人物设定。因为神不会犯错,而只有不断思考和修正才能让产品保持活力。

以下为张小龙演讲节选,经i黑马编辑:

各位 WXG(微信事业群)的同事们,大家早上好!又到我们一年一度的领导力大会。

大家都看到,我们微信团队膨胀很快,已经有 1500 多人了。对此,我昨晚跟 Tony (i黑马注: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聊了一会儿,有一个很大的担心就是,当一个团队规模特别特别大的时候,很多行为方式一定会进入一种“组织化”的形式,要想保持自己特别好的一些特色就变得特别不容易。

在这里,我跟大家特别推荐一本书,叫《人类简史》。

之所以刚才想到这本书,是因为这个书里面揭开一些事情的谜底,比如,他说当人类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村落只有 150 人左右,因为当时没有语言工具,一旦超过 150 人,就没有办法维系起来一个人群。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语言做工具的话,确实只能存在非常简单的交流方式。所以他说,我们的记忆里面只适合处理 150 人以内的人际关系,一旦超过 150 人,它就变成一个社会化的组织。这个时候对个体来说就超过了他的舒适区。当超过 150 人的时候,就要靠一种语言能力、想象力或者一种对规则的想象力来维持这种关系。

我们其实就处在这样一个过渡阶段,当我们超过 150 人时,组织方式跟以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记得在南通的时候,大家都在一层楼里面,每个人都是随便走几步就到另一个人座位上去了,要讨论问题随便找一个白板就开始讨论了,那个时候大家感觉效率特别高。

但是现在大家觉得要做一个沟通还要先做预约,或者先开一个视频会议等等,这就带来一个对所有组织都很有挑战的事情,对于几百上千超过人类自然承受能力的规模来说,大家怎样能够保持很高的沟通效率、或者很紧密的人际关系。所有组织行为学、各式各样的公司管理的哲学都会讨论这个问题。

我担忧的是,我们作为一个上千人的组织,如果当成 10 个 150 人团队的话,我认为它会有非常高的创造力,如果当成整体 1500 人,我特别担心它在创造能力上反而会不会有一些衰退。我今天想就这两个主题跟大家做一下我自己的思考和分享。

KPI是副产品

大家也知道,一个大公司需要有KPI,公司高层需要有这样一个商业目标,但是,如果我们很多同事直接采取了高管的工作方式来工作,特别是把很多目标数字化,这个是不太合理的。

在 QQ 邮箱开始快速发展的时候,在内部的一次分享中,我过一句话,叫做我们达到了 KPI 是我们产品的副产品。所谓副产品就是说,我们真的把这个东西做好以后我们的 KPI 自然就达到了。早期的微信团队也一直是围绕这样一个思路在工作。

但是,当我们的团队变大以后,这个思路其实是被动地慢慢发生了变化。这个我自己经常会感受得到,因为很多同事跟我讨论一些产品或者业务方向的时候,往往会给出一些证据,这些证据是用数字证明——这个对我是有冲击的。我说的冲击是说大家在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上有一些驱动力,不是来自是不是在做有价值的事情,而是来自于我们能做到一个多高的数据,那我会觉得有一点危险。

我举几个小的例子,首先是一个好的。

去年在春晚的红包大战里面,我们并没有把竞争当成一个大战来看待,但是竞争对手会把这当成一个大战来看待,对方 PR 说一定要在数据上要超过我们。我记得当时团队开会说,我们今年的策略是什么,我很高兴大家最终定下来一个策略是说,我们今年的目标是怎么样帮助用户更高效的抢到红包,更高效的、而不是说最终体现为一个数字非常大,这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思考点。

如果我们是为了让数字变得很大、更多人抢更多次数、花更多时间,那我们整个产品逻辑里面就会围绕这个目标去做,我们会让用户抢 100 次才抢到一个红包,这样参与人数次数最多。如果让用户高效抢红包,我们产品逻辑就变成了废除了所有的多余过程,让用户尽可能少的花时间在微信里面。

这两个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对用户来说,花尽可能少时间抢到红包,但是他是最愉快的,但是数字上相比而言不是最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后来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反而是说我们采用这样一种对用户有价值的做法,最后获得了口碑都特别好,当然数据也会很好,不会不好。

这里反映了一个点,你用一个不同的目标驱动的话,产生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从来没有给公司领导反映我们的 KPI 有问题了,反而现在很多同事往往是聚焦在数据的目标上,这是大家要反思一下。我跟技术团队讨论问题时候也说,不要太关注用户的增长,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增长,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给用户做了什么事情。满足了他们某一种使用的需要、愉悦的需要,更加应该关注这个方面。

其实,大家会看到即使在微信里面也会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存在,有的地方还大行其道。之所以说大行其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说即使在我们 BG 内部,我并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同事跑过来说,某一块让整体的微信使用体验差了很多,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大家只是默默忍受了,如果这样做,不管是商业的原因还是什么原因,一定有它的道理。自己也不爽、认为很不合理的东西,但是大家不会跳出来说这个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把它改掉——像这样的点我反而是觉得特别可怕的事情。

我举一个内部不好的例子。

比如城市服务,城市服务作为微信里面一个入口功能也挺重要,去年制定年度目标的时候,团队给我抛出一个年度目标,这个年度目标我一看就吃了一惊,因为我没有看到这样的年度数据。什么样的目标呢?列出来明年要达到年访问量、年 PV 达到多少……我说怎么会有一个年 PV 这个说法,我没有听说过,我只听过日 PV,最多听过周 PV。团队解释说如果说日 PV,那个数据太小了,不好看,我当时有点哑口无言了。

(编辑:济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