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的根源需求——人性的懒惰、贪婪、欲望
我周围的几个朋友在得到APP上购买了几个付费的专栏,我尝试着听了几天,然后分别关注了几位讲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无一例外的发现,课程里面讲到的内容在公众号的历史消息中都有呈现,只不过在课程中换了一种表现方式,由文字变成了音频,用户接受起来更容易,但是内容的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在订阅号里没摆盘的免费羊肉串,在所谓的“知识付费”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餐厅中,配了一个白盘子&西兰花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法国大餐。大家在这个高大上的法国餐厅中大快朵颐,一股无名的优越感油然而生:我学的可是付费的知识!(傲娇脸)然后把原来每天刷刷刷的订阅号文章弃若敝履。 又回到了每天刷刷刷的日子,惟一的区别是,原来刷的是免费的,现在刷的是付费的。
知识付费向用户兜售的,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慰藉,让用户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东西,也增强了用户的消费意愿。暂且不论付费知识的对个人提升的有效性,至少用户购买到了自我安慰,在购买与消费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感动。知识付费很好的抓住了用户的消费心理,让一批又一批需要自我安慰的消费者们争相叫好。
皆大欢喜。 不可否认的是,由免费的知识转换成付费的知识,对知识产出者来讲一定是有成本的。同样的一本书,自己买一本回家读是一个价格;让作者逐字逐句的读出来然后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录成音频是一个价格;把作家请回家面对面给自己讲这本书是另一个价格。 但是付费知识对我们到底是不是有用呢?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知识付费的模式需要用户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碎片化时间都在学习,看起来愿景很美好,用户自己也会产生一种错觉:自己真的好努力好充实啊!但是实际的学习效果,个人不敢苟同。
知识体系的学习是不能够浅尝辄止的。不敢说碎片化学习是个伪命题,但是起码不是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领域。学习的起源应该是动力,而不应该是焦虑。个人的建议是,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刨根问底。
跟各位分享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钱了;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你张着大嘴吞咽着那些被被人嚼过的羊肉串,肯定没有自己撸的串好吃。 作者:谭小超(微信号:tanchao594460),一个只想把事情做好的小学生。 注:相关网站建设技巧阅读请移步到建站教程频道。 (编辑:济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