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济南站长网 (https://www.053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傲慢与偏见之 - 轮到我们领先了

发布时间:2016-07-30 19:57:39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caoz的梦呓
导读:出海,出海,出海,我们真的以为,把中国的成功,复制一下,就可以通杀全球了么?

傲慢与偏见之 - 轮到我们领先了

说一下写傲慢与偏见的系列的初衷与动机

第一,是针对一些跨国巨头及海归精英,他们往往自以为可以轻松的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给中国,而忽视了很多国情,文化以及用户习惯的差异,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推卸所有责任给客观因素,这是我要说的。

这里我要说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事实。

我们看跨国巨头,一个产品通杀上百个国家市场,我们会认为全世界的用户习惯或者说,全世界的用户体验,他们都理解透了,或者说他们的产品都可以适用,但其实,不是。

真相是,这个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研发能力之弱,人才之匮乏,是完全在我们国人想象之下的。(中国国民绝对是大国国民范,我们总是要求每一项产品,每一项技术都要和世界上最好的那个去对比,然后各种不满和牢骚,话说,这就是为啥国人老觉得自己东西不行的原因。)

虽然我们觉得目前互联网应用领域的一些技术也没什么了不起,但事实就是,没有几个国家有独立研发和运营规模化的社交工具,搜索引擎,电商平台,大型游戏的能力。大部分的国家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资源,人力和技术储备,所以,他们面对这些跨国巨头的产品,其实没什么本土化的选择。而且,就算随着时间变迁,他们拥有了这样的技术和人才,但市场已经被巨头瓜分完毕,竞争门槛已经变得非常高。

并不是每个小国都可以拥有以色列,芬兰这样强的研发能力的。而即便如此,他们最好的产品,最好的公司,最好的人才,面对国际竞争,往往也只有被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收购的下场。

第二,也是针对国内一些所谓IT评论家,是的,他们很容易看到本国企业的种种缺点和不足,而盲目的崇拜国际巨头,带着傲慢和偏见来指点江山,中国的创业者在他们眼里是有原罪的,因为这个市场环境有很多问题,政策和法规有很多不爽的地方,所以,谁创业,谁就是同流合污,谁就是GFW的同谋。

其实我们都有一个人之常情,比如父母和子女,远离就特别怀念对方的好,常住一起反而经常为各种琐事争吵。 多么伟大的人或者公司,你去近距离观察他,或者深入研究它,就会发现很多缺陷和问题,失去神秘感。但远观,就会觉得对方多么好多么了不起。

这就是很多IT评论家和网民的视角,他们身边的公司都是坏的,而大洋彼岸的都是好的。

当然我们有不足是真的,但很多我们的问题,其实对岸也有的。

回到今天的主题,因为傲慢和偏见,就算你开了上帝视角,也很可能会错失良机,失去对本地用户的尊重,失去对合作机会的尊重。

以前大家说中国穷,中国落后,西方人用傲慢和偏见来看我们。

但今天我们说另一个方面,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很多产品也开始出海,而且战绩斐然。那么,这个魔咒,其实,也悄然的,来到了我们自己身边。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些以中国投资人为主的创业分享会,将中国的成功经验带到东南亚,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热的话题。然而,在这里,我发现,如果一昧的强调中国的优势经验,和中国的团队能力,而忽视了本地化的很多区别,这其实,不就是当年西方人进中国犯过的错误么?

其实,今天,很多出海的中国企业,在对中国发展的盲目自信中,也开始犯这样的错误,傲慢和偏见侵蚀着我们。

我们开了上帝视角,但如果不谦卑的融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中去,我们也同样可能错失很多机会。

那么,有人会说,我们现在很多出海企业成就斐然啊,你凭什么说我们有问题呢。

今天我解释一下这里的问题

从发展阶段看,在开上帝视角,其实你也能 提到了三个阶段,今天重述并扩展一下,第一个阶段是工具类应用,这类东西基本没有运营的诉求,和文化,习俗的关联度相对较低,所以中国企业在这块几乎通杀全球。但目前也都是扫了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我们有大量的桌面工具安装量,第三世界国家占了非常高的比例。内容类略晚于工具类,但中国企业走了捷径,用内容工具的方式提供内容,大量来自中国,类似今日头条的产品在各个第三世界国家发布,如果我们做原创内容,肯定是避不开文化的门槛,但只提供工具,就简单了。

第二个阶段是娱乐类,社交会几乎同时开始,那么这块我们在小游戏上开始通杀全球,但也只限于最简单的小游戏,在一些大型游戏上也开始攻城略地,但由于文化背景的问题,以及运营思路的问题,在这块其实我们做的并不够好,市场份额看上去还不错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从国家的技术研发角度来说,能和中国构成竞争者的对手实在太少了,而这几个竞争者,市场表现并不弱于中国,比如日本,韩国,其游戏产品的全球化,没有一个比中国差的。

社交类有一个另类,musical.ly 杀入美国进入榜单前列,这是让人十分佩服的,除此之外,我们依然在第三世界国家打转。

第三个阶段是生活类,目前大量第三世界的国家,其移动互联网还没进入这个阶段,而我们也还没有特别成功的输出这类产品的案例。

以上说明了什么?

和当年美国一样,我们因为出手早,因为竞争少,在容易抢的市场里,快速抢滩了大量落后国家,不十分具备研发能力的国家的市场,但我们其实并没有遇到真正的本地化挑战。

仅以东南亚为例,我们说说生活类的应用,东南亚最大的电商,不是美国的,也不是中国的,是本土的,lazada,当然,被阿里收购了,但是我们知道这是资本面,而不是产品面。 东南亚最大的叫车软件,不是uber,而是grabtaxi。 涉及到本土化联系紧密的领域,中国公司,美国公司,除了可以在资本面攻城略地外,在产品运营层面,目前我们还不能说,已经掌握了通杀的技巧和能力。

生活类应用,是未来最大的市场空间,而这对本地化运营的质量诉求非常高。

不是我们把中文改为英文就可以了。

也不是我们国内读了专业英语八级就可以应付了。

也不是把背景图片素材换成欧美风就可以了的。

也不是我们用中国的运营方式来这里照搬就可以了。

真的不是。

英语和英语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单词的用法,在不同地区是否有不同的特色理解,都是需要甄别的。

就好比我们说中文,我们现在流行讲,一言不合就聚餐了,新加坡人就奇怪,这是什么意思?我们流行讲,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马来华人就要问,谁的宝宝?

随便说几句口语上的差异

上班=做工,出租车=德士,公交车=巴士,摩托车=机车。

这是很常见的中文不同地区的一些口语差异。在台湾你要是说出租车,公交车,摩托车,他们真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

下面出几个小测试

新加坡人中文口语里没有充值,替代的词叫什么?

新加坡人中文里常说的“八仙”是什么意思?

新加坡人中文里常说的”下来"和中国人说的"下来“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能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理解,同理, 英文,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流行词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组合,我们教材里的英文,和人家沟通里的用法,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就算是美国人,跑到一些其他英语国家,很多词汇,很多用法,也是差异极大。

更不用说其他语言。

光印度有多少种语言?你觉得英文可以通吃印度?

至于运营方式,那槽点多的不可胜数。

洗用户一波流的玩法,广告欺诈诱导点击的玩法,很多中国公司在海外市场看上去成绩不错,但是往往是刷一波的节奏,快速拥有大量用户是真,然后就是各种流失,各种被官方处罚,各种侵权投诉等等,连几个国内巨头也犯这样的错误。

他们以为中国这套玩法可以通杀全球,这其实也是傲慢和偏见。

中国企业要想证实自己的全球竞争力,放下我们领先的傲慢和偏见,真心去研究不同地区的本地市场,真心去和当地的合作伙伴合作,去建立本地化团队,认真聆听客户的反馈和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中国公司资源,技术,团队的优势,我们才有机会,真正建立本地化的门槛和壁垒,切下最大的国家化蛋糕。

就现在而言,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其实,还不足以证明这些。

(编辑:济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