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条动效体验原则
用户动态的方式展现变化的值,会给人一种“神经反射”。用户感受到数据的动态特征后,能够感受到其意义,并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对象。这是的数值就成为了沟通用户与关联对象(数据背后含义)的桥梁。相对的,如果这些数值看起来是静态的,就无法连接用户与关联对象,桥梁的作用自然也没有了。
值变的理论既可以是即时,也可以是非即时发生的。如果是即时事件,用户一边进行操作一边改变数值。如果是非即时事件,像是加载或过渡,数值在没有用户参与的情况下自动变化。 原则6:遮罩如果一个界面元素的不同的展示方式对于不同的功能,那么让展示方式的变化过程具有连续性。 遮罩行为的问题可以理解成元素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虽然设计师们在做静态设计时就对遮罩有所了解,但需要区分的是动效体验原则中的遮罩是随着时间而发生的行为,而不是禁止的状态。 这种连续无缝地遮住或露出元素区域的方式,也能创造连续的描述性。 上例中,头图通过形状和位置的改变成为了唱片。在不改变元素内容的情况下,通过遮罩来改变元素本身,相当不错的技巧。这个例子属于非即时事件,在用户操作之后才发生。 记住,界面动画的原理与时间紧密相关,通过持续性、描述性、关联性与可预期这四种方式来成为可用性的支柱。上述的例子中,尽管元素的内容前后保持不变,但是轮廓和位置决定了它是什么。 原则7:覆盖用堆叠元素的相对位置来描述它们的扁平空间关系。 覆盖通过堆叠排序来弥补扁平空间缺乏层次的问题,以此提高体验可用性。 再直白一点,就是在一个非三维的平面空间里,通过排列元素之间的上下关系来传递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动效。
上图一中,前景元素滑到右边露出背景元素。上图二中,整个界面向下滑动露出列表和选项(同时使用移动和延迟原则来描述照片之间的独立性)。 对设计师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层”的概念是非常明确的,我们做的设计本身就是有层级的。但是必须要明确分清的是,“绘制”与“利用”并不相同。因为我们设计师通过长时间地“绘制”层级,对所设计的一切元素(包括被隐藏的信息)都十分了解。然而对于用户来说,被隐藏的元素必须被定义出来,或者经过尝试,才能够看到并了解。 总的来说,覆盖原则让设计师能够通过层级之间的Z轴位置关系,像用户传达空间方位。 原则8:复制当新的元素从已有元素复制出来时,用连贯的方式描述其关联关系。 当新的元素在当前场景(从存在的元素)被创造出来时,描述其形态十分重要。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强调的是描述元素的产生和分离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单纯的透明度渐强渐弱是不够的。像遮罩、复制和翻转这些动效原则都需要根基于强烈的形式感。
上面的三个例子中,当用户集中注意力在主体元素上时,新的元素从主体元素上被创造出来。这双重动作(先引导注意力,然后通过复制将实现导向新元素)能够明确信息地将事件传达出来:由“X”动作引发创造新元素的“Y”动作。 原则9:景深允许用户瞥得到非主要元素或场景。 与前面说过的遮罩原则类似,景深原则既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具有时效性。 (编辑:济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