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济南站长网 (https://www.053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人物访谈 > 专访 > 正文

专访 | 张一白:所谓“IP作品”,不外是互联网期间的一个说辞

发布时间:2016-10-29 03:41:43 所属栏目:专访 来源:三声
导读:副标题#e# 张一白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一部爱情片。作为别人口中的“青春片教父”,在他的创作意图中,更包括通过男女之间的情感表现出时代变迁:贫富对立、城乡融合。 文/ 戴天文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张一白低头看着自己的手,唱

相对来说,我的片子更注重于通过男女关系和情感,说一些时下的情感话题,甚至社会问题。既然电影同时具备艺术与商业属性,从商业的角度出发,青春片也只是类型片中的一种,跟喜剧、功夫、警匪片一样。所谓类型片,是对成功模式的复制。大量的复制,会引来厌倦,这个类型就走入死胡同里。然后有人赋予其新的东西,便能引来柳暗花明。

纵观电影史,这规律并不罕见。所以我们不能从某一年、某个产品,来推断一个类型片甚至整个产业的成败。类型片如果完全只是复制,肯定就会失败。在市场经济中,不论饮料还是服装,都是在狭窄的领域复制、再找差异,找到自己的卖点和卖相。

坦率地说,我觉得《致青春》、《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这三个片子在艺术上,各有得失,但共同点是它们并不是趋利而生,当时的青春片没有成功的案例。这些作品可以说生逢其时,因为恰好80后面临30岁门槛时的怀旧情怀,在青春片中找到了共鸣。

站在整个电影市场来说,类型片的产业规律就是大批量的复制。不能要求每一个投资人、出品商都热爱艺术,类型片中的艺术审美、价值追求,都取决于导演。作为一名导演,在创作的时候,需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要能在类型片中,找到作为突破点的艺术想法。

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大师。但反过来说,不是不能成为大师就不去做事。每位创作者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热爱与审美,也许不能因此成为大师,但至少可以把这份热爱与审美传递出去,这也是这个职业存在的一种合理性。

专访 | 张一白:所谓“IP作品”,不外是互联网期间的一个说辞

青春片不像武打片,变着法儿的打痛快了就行,还必须承受观众个人经历出发的判断。为什么《匆匆那年》那么多的争议呢?就是因为青春片自带强烈的个人经历属性,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被触动的点去决定喜欢与否,有人经历的青春不同,就觉得故事虚假、是烂片。

有人问我青春片是不是很难走出困境,我倒不认为。所有的类型片,都会经历这样的高峰、低谷,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哪一年,这一类型被突破,创造出一个新的话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代人的青春都需要宣泄,只要青春不结束,青春片就不会完结。重点就是,能不能找到全民的嗨点。当然嗨点不是年年有,全国人民也不可能在这个点上一直嗨。

作为投资商,应该做的是前瞻而不是追随。我研究过商业规律,一般来说,第二波进来的追随者都逃不开衰减的经济原理。要想寻求突破,没有一些符合这个时代的新东西不行。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现在我只做导演

现在与过去不同,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一部作品上映,随时可以从微博、朋友圈看到看到各种言论。张一白说,一部作品肯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大多数人有一个很奇怪的心理现象,就是容易忽略掉好评,而把批评的、刺眼的更加放大。

张一白对当下相对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比较满意,他已经不用自己亲自做营销,只是有时会给团队提些建议,“我一般都说,还不够牛逼”,“反正这么说是不会出错的,就是给他们点儿压力”。

过去与现在不同,十几年前你根本听不到观众的反馈。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上映后,我根本没有听到声音。当时的学生没有话语权,都在传统媒体手里,他们不喜欢就不说,让我找不到存在感。《开往春天的地铁》也是如此,甚至到了《好奇害死猫》也是。

若干年以后,我才听到有人告诉我,他因为喜欢我的电视剧,对大学生活满是憧憬,因此考上了大学;也有人因为《开往春天的地铁》,才决定当白领。《好奇害死猫》也被翻出来说,这片子牛啊,中国第一部自觉意识的黑色电影……可实际上,我拍这部的兴趣点在哪里呢?是在这个社会的阶级分层出现时,彼此的对立与融合,只是这些人的心态和生存状态,通过男女的情欲来表达。

这样的“待遇”,让我那几年就在琢磨,我有必要拍电影吗?应该拍什么样的电影?几年过去,总算想通了:就拍自己喜欢的。

拍商业片,最后还是得让观众看,观众也会对这个导演也有自己的预期。这个预期没法掌控,非常纠结。观众预期高,一开始就会让更多的人去看;但也希望预期低,预期低的时候,看过反而会觉得挺好,口碑提高。其实人的一生都是在这么纠结着,不止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或者《匆匆那年》,你只要做事,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事实上,别说对商业片进行合理预期,中国连商业片的市场也不成熟。商业电影的票房爆发,其实是从两年前开始。这一突然的变化,不仅让我们创作者需要改变观念,宣传、发行也都面临巨大转变。好在我喜欢看书,那就看一些商业、营销书。前些年,我也是小马奔腾的副总裁,我就有建立团队一起摸爬滚打,在宣传营销上一部部开始做,进入到营销宣传领域,还得了个一开始不知是褒是贬的“产品经理”的名号。

专访 | 张一白:所谓“IP作品”,不外是互联网期间的一个说辞

这些营销之类的事,有的导演不会去做,因为“清高”。但我会,导演也要把控好这些部分。与其事后去怨天尤人,作品面世之后再说可惜就太晚了,要把命运掌控在自己手里。

当然,今年做《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就不再需要花这么大力气在这方面,更回归导演的身份。这两年,营销宣传上的专业人士、专业团队和专业公司都有了,我倒逼他们工作,告诉他们,“这个不够牛逼”。其实有时候也没什么建设性意见,只是给他们一些压力,把项目完成的更好。

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走入了低谷,不少人唱衰中国电影,我倒不怕,这不过是市场规律罢了。所谓高潮就是低谷的前兆,这与近几年中国电影的发展是相符的。作为导演,我们就要像张宏森局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局长)说的那样,不论在高峰还是低谷都要坚持工匠精神,按照自己的喜好,尽全力拿出投入感情的作品。电影票房不是股市,大盘高高低低,做好自己就行。

(编辑:济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