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济南站长网 (https://www.053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人工智能为美学研究提供新=目标

发布时间:2021-07-21 12:31:38 所属栏目:大数据 来源:互联网
导读: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人文社科领域,实现人文思想理论创新,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另一问题。近日,记者就人工智能与美学的关系、人工智能能否达到审美判断等问题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王峰。 中国社会科学网:一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人文社科领域,实现人文思想理论创新,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另一问题。近日,记者就人工智能与美学的关系、人工智能能否达到审美判断等问题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王峰。

中国社会科学网:一般来说,人工智能往往和自然科学联系紧密,在您看来,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应如何结合?

王峰: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离人文学科还比较遥远,学术研究本不该盲目跟风,学术研究不能被技术过度捆绑,应保持自身的纯粹,以及独立价值的思考,但我们必须看到,人工智能作为必将彻底改造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项技术,也必然将彻底改造学术研究的方式和内涵。人文学科虽然是离技术最远的领域,终也逃不过这一巨大浪潮。人工智能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也许正是在这样一种变革面前,中国的人文研究才有可能找到一条突围之路,实现人文思想创新领先。但如何进行研究,怎样找到一条道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学科的学者既要关心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还应把这些新技术、新理念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结合起来,只有一个个具体学科开辟出创新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研究的整体转向。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主要关注的美学领域与人工智能二者是怎样结合的?现在的人工智能达到人类美学的高度了吗?

王峰:近年来,科学认知和人工智能的兴起,给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似乎这些研究就是将自然科学方法与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建造一种自然科学的美学。实际上,如果要想讨论人工智能能否进行美学判断,我们应该从测试的效果角度入手。这一方式已经在图灵测试当中显现出来,借用图灵测试的方法,我们应该从审美效果出发对人工智能能否进行审美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审美这个活动不能从人的机能角度入手,而是应该从一个测试的效果入手。

现在的人工智能达到人类美学的高度了吗?并没有。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人工智能也提供了一些可供讨论的美学话题,这是我们的机遇。即按照实例进行分析,同时沿着这样的方向,对人工智能美学问题的发展做出预测。当然,既然是预测,就不可避免地与对未来的想象结合在一些,一步步推进。例如,“微软小冰”是最著名的文学艺术类人工智能。以前,人们认为,无论人工智能会做什么,它都不可能会写诗,因为写诗是最需要人的创造力的,但机器没有创造力,它只有程序,只会排列字序,不可能写出文学的“明珠”——诗歌。但现在小冰能写诗了,这就对我们的文学、美学观念提出了挑战。小冰的“创造”应该视为一种算法,它在效果上与人类创作诗歌基本相同,争议集中在机制上。如果我们把创造力解释为一种“算法”,把人工智能当作从美学角度理解人类创造力的钥匙,这样一来,美学的研究对象就不再仅限于人类,还包括与人类对照的人工智能,算法与创造力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果设想人工智能可以达成审美判断,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

王峰:人工智能与美学问题,将与其他相关问题一样,边建构边解构。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讨论人工智能的审美建模问题,也就是怎样建立一种对于审美判断的算法。我们所讨论的是最基础的建模方式,是一种相对哲学化的讨论。就我理解,如果人工智能要达到审美判断,大致有两种基本建模方式:一种是康德式,另一种是维特根斯坦式。康德式建模方式注重底层规则组合,以达到整体判断,其基础规则必须非常牢靠,这可以称作最底层的逻辑,每一步推导必须是坚实的,如此才能达成一种必然如此的审美判断。维特根斯坦完全放弃康德式的底层规则组合方式,更注意语言训练,否定普遍性本质的存在。如果冒险一些的话,可以把他的方法类比为“大数据式”,强调建模之后的训练,重视输出端管理。现在的人工智能建模更流行这种方式。不同的建模方式依赖于不同的技术高度,维特根斯坦式似乎更适合当前的大数据式人工智能,而康德式更适合通用式人工智能。但这个判断是以目前技术为基础的,一旦新的技术发展起来,比如量子计算机成熟,那么,这些建模方式就要重新评估。在涉及人类审美的理解上,我更倾向于维特根斯坦是对的,而在人工智能的审美可能性上,我更倾向于康德式建模方式,因为它更适合通用人工智能。但无论康德式还是维特根斯坦式,这两种分析都是以人为基础的,如何“转运”到人工智能领域,还需要极大的功夫。对于人工智能与美学问题,我们必须抱有开放心态,所有拿出来讨论的方案都是为了听取更多批评意见,所有方案都必将调整,将与其他相关问题一样,边建构边解构。每个人都有知识和观念的盲区,重要的是开放的讨论。

(编辑:济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